面向碳中和,我们需要韧性城市

来源:36氪
发布时间:2021-04-16
碳中和对城市发展提出新要求

2020年我国首次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中和将会极大改变我国的产业结构,甚至是城乡关系。在2021健康人居与未来城市国际论坛暨中英城市韧性论坛上,与会专家提出城市和乡村作为最重要的人居环境载体,从协调城乡生态找到碳中和的现实路径,对未来城市发展模式至关重要。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吕斌提出,过去土地红利主要来自于土地用途的转变,但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大家就不一定把空闲的地、农地变成建设用地好像才能赚钱,如果有了碳交易,我们很多地方,我们的绿地空间、我们的农业空间真的能够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地照样可以有效益。”

吕斌指出,面向碳中和的社会生态主要考虑自然生态圈和社会人文圈怎么进行协同的问题,需要在三个维度上进行突破。一是空间协同,在空间的尺度上去协同,在人工空间和自然空间构筑物质信息流能够无缝循环的空间结构,二是产业协同非常重要的就是城乡协同,通过紧凑型城市的形态,就是组团式然后跟周边的开场的绿地空间也好、农业空间也好结合起来形成碳源碳汇有机的协同。三是功能的协同,把生态圈和都市圈拟合以后,形成协同的循环结构,比如我们生态旅游等等,不光是提供一个碳汇,实际上也在生态服务功能里面起到的一些服务功能。

奥雅纳董事、城市创新中心总经理张祺认为,中国的城镇化已经进入2.0时代。2.0时代以质的改善为代表特性,以2016年全国土地供应面积和城市规划建设面积双双回落为标志。

2.0时代需要高质量发展的城市。“通过城市有机更新激活城市的活力和韧性。通过土地的混合利用、功能高度混合、建筑内外功能的融合、居住多维、制度多元等措施激发城市的活力和韧性,让城市变得宜居。”张祺说,韧性城市有几点,一是系统性,城市更新是一个周期很长、设计面很广的动作。二是协调性,很多人没有考虑,包括在中国城市更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三是自然化,包括运营智慧化、大数据实现。四是包容性,我们怎么样在城市更新里面照顾弱者,让生活在这个区域的人生活得更美好。

本文图片来自:采访供图 正版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