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药神”圆桌对话:脱胎换骨的医疗时代,投资人的mapping宝典丨2021中国投资人未来峰会

来源:36氪
发布时间:2021-09-27
结构性机会来了

9月23-24日,36氪“超验时代——2021中国投资人未来峰会”在上海举行,百家主流投资机构齐聚一堂,探讨未知未来中的已知可能,重新审视资本应当扛起的社会责任。

“超验”,意为超出一切可能的经验之上,不能用常规的思维和经验主义去思考的东西。在这个跌宕起伏、充满不确定性的“超验时代”,投资人们将如何依靠于跨学科的快速自我迭代能力、敏锐的分辨能力、前瞻性的预判能力等核心竞争“超”能力在资本市场运筹帷幄?

24日下午的生命科学专场中,一场名为“寻找药神”的圆桌对话围绕国内外创新药发展变化、估值泡沫、AI制药等热门方向以及投资潜在风险与方法论等问题,夏尔巴投资董事总经理邓暄、海尔资本执行总经理刘洪波、约印医疗基金董事总经理张亮展开了一场碰撞与共识并存的对话。对话由远翼投资医疗基金合伙人高颖主持。

圆桌论坛

以下为对话实录,经36氪编辑整理:

高颖:非常开心今天与各位在36氪相聚,首先,请各位嘉宾简单介绍一下机构背景。

邓暄:夏尔巴是一家专注医疗领域投资的双币种专项基金,既有美元、也有人民币。我们的核心团队之前从知名的一线医疗基金组团出来,在医疗大健康领域已经有十多年投资经验。成立三年半投了70多个医疗项目,基本每个月都在出手的状态,其中创新药和生物技术相项目占了最大配置,包括信念生物、岸迈生物、百利司康、维昇制药等等,投资的很多项目都发展得非常快。在这个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生物医药是令我们非常兴奋的方向。

我个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本硕),获得免疫学硕士学位,现在已经工作11年。前五年在产业里做医药市场营销工作,先后在德国拜耳、日本武田任职,后6年做医疗领域投资,加入夏尔巴之前先后在九鼎投资、阳光保险战略投资部工作过,我是在夏尔巴投资创办之初加入。今天感谢主办方的邀请,也很高兴跟现场各位有交流的机会。

刘洪波:首先,感谢主办方的邀请。36氪的风格一直都是酷酷的风格,本人也是特别喜欢,希望以后可以长期合作。简单介绍一下海尔资本。海尔资本作为海尔金控旗下的产业投资共创平台,长期聚焦医疗健康、智能科技、创新消费三大领域进行投资,秉持“深耕产业投资、培育产业生态”理念,通过产业全生态投资共创模式,对共创方进行差异化投后管理,链接多方资源,促进产业价值组合和链接重构,打造多方共赢产业投资生态。

海尔资本2010年成立以后,当时成立的重点并不是医药这方面,随着海尔生物上市,以及海尔金控旗下盈康生命的壮大发展,我们逐渐开始介入医疗健康的投资。这个话题对人个人挑战还是挺大的,海尔目前对于创新药,尤其是顶尖的药物,我们作为对药物不是特别专业的团队,之前是不敢来参与讨论的。我们之前投过的跟医疗相关的主要是医疗设备方面,还有一些跟主流医院相关的服务方面,比如细胞治疗,包括跟一些AI医疗相关的产业。

对于产业投资来讲,除了投资,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多方赋能”。投资是起点,而基于现有产业生态,为共创方进行赋能,带来直接性的业务合作机会,共建产业生态,这是海尔资本进行产业投资的重要出发点。也希望接下来能跟更多的创业者进行合作,共建产业生态,谢谢大家!

张亮:大家好,我是张亮,非常开心能够参加这个会议。我来自于约印医疗基金,约印取自于“以言为约、相执为印”,于2015年成立,专注医疗领域的投资比如生物医药、器械、诊断、医疗服务、智慧医疗等领域的投资,80%的资金配置在偏早期(A、B轮),20%偏后期。成立6年,我们投了好几十个的案子,以人民币为主,有一些发展很好,比如泛生子,约印连续多轮追随、去年上市,包括昨天刚刚过会的亚虹医药。我们团队基本都是专业医学院背景出身,加上一部分偏法律、财务的同事。我本人读药学,先在医院工作后来去产业,然后又去国外读书,2016年加入约印。从投资策略来讲,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敢为人先,对于一些能给治疗、诊断领域带来革新的技术,我们会敢为人先下手。第二长期陪伴,特别是针对早期的赋能,帮忙不添乱,团队搭建、人才招募、资源对接等也做了很多工作。第三对市场密集关注。团队对赛道的研究、企业家的支持,约印还是非常有特色的。

高颖:谢谢各位。我所在的远翼投资是由远东宏信发起的私募基金,远东宏信已在港股上市,主营业务是融资租赁,目前整体管理资产规模大概3000多亿元。2012年初,集团在租赁业务以外开始进行产业布局,主要分为三个板块:教育、建设和医疗——其中医疗是作为百年基业的产业来布局的。医疗方向主要采取并购医院的方式,目前远东集团已经在中国拥有大约70家医院,超过25000张床位,正是有这样的产业资源在,远翼投资将医疗板块作为非常重要的投资方向。我们的投资方向早期以器械和服务为主,近两年也投资了一些First in class创新药,还有新型治疗方式,未来致力于帮助被投企业和我们的产业资源形成双向协同的效果。

结构性机会来了:中国创新药进入一个新阶段

大家有一个直观感受,2015年药审制度改革之后,医药创新成为主流,而且变成了医疗产业结构很重要的一股力量。在这短短5、6年之间,Me-too项目逐渐被边缘化,生物创新药公司逐渐崭露头角。目前生物医药领域,尤其在创新药发展格局上,我们直观或者看项目的过程中发现哪些重要的变化?

张亮:2015年开始,不管是药审改革还是临床数据核查,我们都很兴奋。国家从监管、审评审批、资本退出以及海外人才回流方面,给这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结构性变化机会,不管18A在港股上市还是科创板上市的很多企业都已经跑出来了。到了2021年的今天,创新药也面临的一些问题比如靶点扎堆、Me-too等现象已经非常突出,如果有一个创始人说做一家创新药企业,如果他没有几把真的斧子、没有创新技术、没有独特的本领可能很难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资金,这是相辅相成的——更加好的政策创造了更多好的企业,更多好企业的竞争会催生出下一波技术浪潮的迭代。我们作为投资人或者从业者,遇到了一个好时代。

高颖:我也认为,其实政策的改革最近在二级市场的反馈不是特别好,但是对于整个竞争格局的改善来说还是利好的。作为出手快的夏尔巴投资,请邓总分享一下您的看法。

邓暄:现在中国的创新药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第一波像信达生物、君实生物等已经进入到商业化的比拼了。这个行业有几大趋势变化:第一,头部创新药企业龙头效应会变得愈发明显。比如信达最近在做和国内创新药的合作,管中窥豹,可以看出来国内创新药龙头企业的发展策略。第二,对于后面还在做start up的企业挑战更大,这种龙头效应会对新企业的差异化、团队、创新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包括药审中心也在不断改革,也是鼓励大家做更多的差异化,真正有能够在中国输出全球的策略。第三,对于现在非常热的CGT(细胞和基因疗法)等新疗法,中国创业者跟随得特别快,基因也是这个赛道算是夏尔巴投资最有特色的投资方向之一,我们投资了信念生物、辉大基因、艺妙神州等项目。大家已经不再停留在前几年技术方向上,近几年不断有新的技术涌现出来。国内团队在生物创新药新疗法上创业热度非常高,这也是我近期很深刻的感受。

高颖:特别认同邓总的看法,近期我们基金也特别关注基因编辑、单基因测序等方面相关技术的公司。其实这些技术在国外发展的时间历程没有很长,对于中国来说很有可能是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作为产业投资方,请刘总分享一下从您的角度出发怎么看?

刘洪波:这个确实是时代给产业带来的红利,我觉得整个医疗体制改革,尤其在创新药的政策方面,除了创新本身也打破了本身制药产业的链条。很多企业的重点也由销售主导变成研发主导,这样对整个国家和产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第二个观点,其实在整个创新浪潮当中,我们也在考虑。因为我们之前也投过创新疗法,从产业角度观察这个事,除了本身创新的技术以外,最终也需要产业化,跟现在的疫苗一样,除了mRNA疫苗以外,它的门槛可能是一个生产门槛、生产的稳定性,所以我们也会在这个方面关注上下游的机会。  

第三个观点,我们想通过在其他行业的一些管理上的经验,可以帮助初创型企业或者跟初创型企业进行差异化的合作,提升整个产业的效率,希望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高颖:谢谢刘总给我们的分享。其实政策的改革这几年一直都是在不断地进展和变化的,这些政策的变化一方面缩短了新药上市的进程,另外一方面也是缩短了新药上市以后快速纳入医保的时间进程。所以给到一些真正的原始创新和差异化创新的企业很大的机会,特别利好first in class和快速跟随者。整体的大方向上来说,政策的改革是在不断地避免重复的研发造成时间和资本的浪费,把中国新药研发的进程push到更前沿的方向。国家医改的脉络越来越明显,不仅是从集采还有医保谈判等机制,对行业的泡沫进行挤压,这也是在鼓励原始创始和差异化创新。

脱胎换骨的时代:如何把握投资机会

这个时代可以形容为一个脱胎换骨的时代,带给投资人的机遇是不是更多?想请各位分享一下,你们怎么把握投资机会?

邓暄:机会肯定比原来要多,但是竞争也激烈太多,大家能看到很多资金都在加速涌入医疗这个赛道。我们在座的有一部分是专业基金只做医疗,还有很多互联网基金、房地产基金也对医疗非常感兴趣,都想进场投资。

怎么抓住这个机会?我们基金比较坚持策略,就是聚焦创新,从我们十年前开始做医疗投资一到现在,我们的主旨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就是一个核心策略——聚焦创新。我们会密切关注全球最前沿的一些新技术发展,团队也会很细致去做行业研究,推导成方法论。最后很重要的一点要构建产业人脉,我们当然也是一个团队在做。我们相当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投资,尤其是一些早期的项目,策略上聚焦创新、实操层面不断地巩固、挖掘优质的人脉,才能持续抓住早期的优质投资机会。

高颖:专业的团队和人脉,在整个行业里面是必不可少的。不知道投早期的投资人什么感受,投成长期的投资人感受是,不是在抢项目,就是在抢项目的路上。

邓暄:早期也要抢。

张亮:刚刚邓总讲的,很多观点我都认同。的确机会更多,但是同样竞争更大。竞争来自两个方面,除了刚刚谈到的创业者、创业公司本身有竞争之外,其实投资人之间的竞争也在急剧加剧。很多人都说生物医药投资门槛太高,壁垒太高。放眼未来十年看,现在可能是最低的门槛了。根本的原因是现在很多的投资是有参考系的,参考美国、欧洲,但如果中国的创新药真的走和美国一样的路——原创创新,参考系就没有了,对投资人的判断要求更高。所以这样一种压力也是在促进投资人不断成长,这是我们团队持之以恒的一个想法。

我来自医院、来自临床,所以约印的投资策略除了创新之外,始终抓住的一个点就是来自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所有的创新都是为了解决临床问题,我们以这个为出发点寻找市场上、全世界、全中国最好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最好的解决手段是什么,什么样的团队最有可能把这个方法找到,把这个技术突破。当然在考察团队时,团队的发展速度、融资能力、整个团队的经营管理能力、资金的使用效率、人的使用效率,包括后面的退出等等一系列的综合考察的方案。

高颖:远翼团队一方面关注比较前沿的科技方向,和邓总所说一样。另外一方面,因为我们有医院的资源,所以我们也会在临床上去做一些更加详尽的调研,争取把这两个方向结合起来,再对项目做一个判断。从产业协同方面来看,比如说远东医院资源,可能短期的协同效应不见得能迅速见效,但是长期来看,我们一直抱着将好的技术、好的医疗服务、好的产品带到基层医疗的理念做投资。

刘洪波:说到抢项目确实是这样。我们投的医疗项目中后期多一些,确实有这个感触,确实挺累的。这个角度来讲,特别羡慕旁边两位。因为医疗行业本身,对于医疗技术本身需要它的稳定性,在医院里需要稳定性,就是创新的技术需要特别成熟,特别稳定,才可以在医疗上。不同的公司,比如说龙头公司和非龙头公司,可能没有特别本质上的差别,可能就是龙头公司领先一两年的时间,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确实就是,还有特别羡慕投早期的公司。

其实我们也在这方面做一些思考,像刚刚主持人所说,我们怎么样利用产业的优势能够更好的在医疗行业或者为医疗行业的创业者做服务?我们海尔也有大概20多家医院,不像你们那么多,也会搭一些跟我们产业相关的无论是渠道,还是生产上的工业互联网模式的覆盖,其实我们也是想通过这个方式,包括刚刚所说在创新药的生产的上游的设备上的布局,比如说离心机,过滤设备的布局,希望在欣欣向荣的行业里有这样一席之地。

投资人的医疗mapping宝典

高颖:不只是创新药领域,我们可以延伸到其他很多的细分行业,包括由生物医药创新这一波带出来的CXO企业。医疗领域细分赛道很多,请各位聊一聊,每一年或者不同阶段怎样调整关注的细分赛道?在这样一些赛道里面,我们考虑的一些判断和投资的逻辑是什么?

张亮:我们相对来说聚焦早期更多一点,我们对于整个行业研究做了大量工作,也配置了大量的人员在这个工作上,基本上每个细分赛道约印内部都有自己的一些研究结果——我们需要投什么样的技术,为什么要投这样的技术,这样的技术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未来突破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做了非常多的研究。

从方法论来说,基本的投研工作其实就是花时间、花人力,不太可能会有走捷径的机会,我自己个人的一点感受,比如看论文,看国外最新的情况、最新论文的数据,才是这个行业里做投资、去寻找投资机会的锚。

邓暄:其实我在夏尔巴学历是最低之一,前台投资团队一半以上都是生物医药相关的博士,绝大部分都是海归、海外名校的博士,都是很专业的人才。他们的研究能力是基金的基石,我们会分不同的信息渠道,还有就是关注国外的产业界新闻,还有很重要的,跟产业里资深的专家交流。夏尔巴这个名字意思是攀登珠峰的向导,寓意是陪伴产业里的创业者一起登顶珠峰的意义,我们希望和产业紧密团结在一起,这个是我们很重要的行业研究的立足点、一个立体综合的方式,它不是一招鲜。我们用这种比较综合的方式确定一个阶段的投资方向和主题,我们内部会定期的开策略会讨论,有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方法论。

刘洪波:从我对产业投资的理解,比如邓总他们是攀登珠峰的陪伴人,我觉得产业的理解跟行业的投资不是竞争的关系,我们也不希望形成竞争的关系,我们也是希望通过产业的平台、产业的生态能跟投资,跟企业,跟政府,跟行业的产业链形成一种生态。比如我刚才一直在强调的在创新药的产业链上游,可能会做一些布局,我们最近也在密切看一些项目。

我其实是学生物基因的,所以对IVD稍微熟一点,我们在IVD的行业里因为去年比较火,其实这种企业很多,大家都说有泡沫什么的。泡沫虽然是有的,但是这是两回事,泡沫可能接下来会讨论到。比如在IVD这方面,我们通过海尔的工业互联网体系,我们希望在医院里打造一个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化的平台,这个平台整个智能化能实时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智能化管理,其实是为厂家节省了成本,为医院又提供了服务,我们现在基本上从2018年开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个理念。

高颖:我认为产业投资人本质上和财务投资人在赛道的关注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侧重点不一样,像我们在器械这个板块投得比较多,在器械板块的逻辑是国产替代化和技术创新,因为有这两块再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国产替代化一定是一个必然的进程。生物医药刚才我们也谈了很多,主要还是关注新兴的技术、原始的创新为主。另外,会根据每年的热点进行调整,比如刚才刘总说的IVD是去年的热点,包括近几年基因编辑、还有AI技术。

AI+制药,大有可为

去年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成为了非常热的热点,2020年被称为AI制药的元年,互联网巨头和投资人也是密集地进行投资,但是业内对AI制药公司的商业模式始终有一些讨论和疑惑的,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布局AI制药公司,以及对AI制药商业模式的理解是怎样的?

邓暄:我们确实投了一家德睿制药的AI制药公司,投这个项目还是表示我们对于这个方向的关注,并且认为是未来很重要的方向。做了很多研究、对比了行业里面很多的企业后,我们的感受是,在这个时点投一个天使轮的项目,确实这个赛道热度很高。前面的项目可能估值会跟我们差十几二十倍、甚至更多,但是业务上的差距并不会特别大,所以早期还是有机会的。筛选项目的时候,也会总结出团队的画像,我们认为比较舒适的,一个是AI的背景、技术算法等等方面的背景要很强。第二“药”这方面一定要非常强,不能光只是计算机、算法团队做这个东西,它肯定要很多know-how,要有很深的药学背景。第三还要有一个转化的人,无缝衔接最好,因为大家处在起跑的状态,找到我们认为靠谱的团队,持续的支持团队发展,这是我们投资的逻辑。

这个赛道订单量很小或者其他,我们觉得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确实目前这个时点,AI在药物研发链条上只能做简单的加速升级,比如有一百项工作,有十项目前AI可以真正赋能的,而且核心的那几项做得没那么好,但是我们还是看好AI在中远期的前景,我们也相信三、五年内会取得一定的突破,但是那个时候我们再去投就晚了,所以我们还是很坚定做出了投资选择。

高颖:非常认同团队是极其重要的。您刚才说到的团队里面需要配置不同种的人员,并且他们的语言要衔接上是关键,单单有AI或者单单有药理学家是不够的。软件服务功能未来肯定有一个放量的过程,当然我们不仅仅关注软件服务的功能,我们更关注的是未来在成药的概率上是不是一个有用的工具,这也是筛选未来标的的关键要素。

刘洪波: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有两个层面,第一对于AI技术本身,最近有一个新闻说通过AI预测蛋白结构,这个其实是对这个行业很大的振奋的消息,假如可以通过AI预测出它的结构,比如通过冷光电镜可以检测它的结构,一台可能要两千万美元,所以这个行业还是值得期待的。第二这个行业一旦热了以后,很多人会往里扎这个事情,我最近也在思考行业是不是有泡沫?是有泡沫,但是你再往大了讲,还是挺兴奋的,因为今年出了很多政策性的导向,房地产行业、教育行业都受到相对影响,尤其房地产行业市场规模是整个股市的十倍,如果房地产相应的前景到科技的行业里面,我们就是刚刚起步了。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会伴随着大量不同行业的涌入,带来不同的理念,短时间内有泡沫是行业振兴的体现,所以这个对新技术来讲,包括对于投资人来讲都是一个好的风向标。

张亮:AI让人爱,又让人恨,这是自己切身的感受。我们在谈AI制药之前可以把范围得更大一点,制药只是AI+医疗的一小部分,我们在AI+医疗的时候,把医疗里面各个细分赛道做了一个mapping,2017、2018年我们做AI+人工智能影像,当时我们考虑一个问题在中国商业化怎么样,其他问题都解决了,唯有这个问题始终找不到市场可能会给予好的答案,当时很纠结,对这个赛道要不要布局,投什么样的公司,其他技术层面、审批层面我们基本上全部都想明白了,但是的确对于AI+商业化的层面我们没有找到答案。最后我们也出手了科亚,现在也在港股路上。

回到AI+制药,我个人非常看好,未来大有前途。回到今天,可能只是万里长征刚刚开始了一步,有更多钱进来,有更多资源进来这是正常现象,所以会给大家感觉估值偏高,我们得承认泡沫多对行业有利,这样才有更多人进来,同样也会伴随整个行业快速发展。基于我们约印的AI+制药,我们一直在寻找,目前来说我们还没有看到。在美国有两家,像Relay、薛定谔都是在AI+制药非常好的股票,从Relay来看,通过它的AI成功地开发出几款药进入了临床后期,这个技术真正地实现了可实现的东西,从中国来看大部分还是偏早期,这个赛道我们还是非常期待,我也希望尽快寻找到好的标的出手。

估值分水岭:上市不等于退出

高颖:刚刚几位嘉宾谈到估值泡沫的问题,尤其是港股18A出来以后很多的机构,不管是器械还是制药都登录港股。那么在上市以后,其实有不少的企业都出现了破发或者价格大幅度下跌的情况,其实就是一个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的问题。请各位嘉宾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张亮:今年二级市场可能是一级市场投资非常重要的风向标,港股今年上半年的时候基本都是每一个IPO都表现的非常出色,紧接着有一个起伏分水岭之后,下半年开始看到破发的居多。的确这个给大家带来很多的提醒,我们对一级市场估值的把控,我们到底在什么样的阶段,进入什么样的企业。这个问题在两年前我们内部讨论过,当时得出一个结论,上市不等于退出,你现在上市了,我相信很多企业现在的估值就比它上市前一两年的估值要低了,上市不等于退出,在投资出手那一块,就要把后面退出的策略想明白。

我相信二级市场特别是港股,是从美国的经济,美股以及美元的量化宽松,以及美元的加息等等市场传导过来。我觉得的确要给到创业者非常明显的提示,就是抓住这个时间窗口。我们总结是从去年疫情开始,到今年上半年,可能是未来三年整个IPO退出当中最好的时间点,甚至到今年大概率估计到明年未来三五年整个IPO退出资金量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时间点,所以如果有这种安排的企业,可能这个窗口期要有所行动了。

高颖:其实远翼有一家在港股登陆的公司沛嘉医疗,它们最高股价的时候到了30多块是我们投资价格的5倍左右。我特别同意上市不等于退出的说法,我们在投很多企业的时候不会因为他马上IPO,或者近两年有IPO计划就给他加很多分,我相信未来上市的公司,尤其是制药公司的二级市场表现其实跟管线临床进展或者已经批的产品商业化的进展是有非常大的关系,未来也可以提供更合适的退出时机。这是给一级市场投资人很大的警示,我们考虑案例的时候还是要从基本面出发或者从市场的承压能力出发。香港对于中国新药的研发或者创新技术的理解是不够深入的,随着二级市场投资人慢慢对我们的企业、政策 的理解,从长远来看这个估值会慢慢做一个纠正。不知道我的看法刘总同意吗?

刘洪波:相当的同意。我觉得刚刚两位都讲的特别好,上市不等于退出,其实以后对于机构来讲,特别多的机构,特别多的GP,以前很多的机构都会说你投哪一轮?我说投Pre-IPO轮,现在对机构来不会这么形容了,这样显得比较low。确实是这样,Pre-IPO轮没有赚钱的机会了,这个对于机构本身的内功和理念其实,对于有一些机构是做出了一些挑战。我们其实以前也关注Pre-IPO的机会,现在还是基于你对这个行业的理解,你对这个行业基本面的理解,你对企业基本面的理解。

对于产业来讲,产业投资人压力很大,大在哪?你有产业能够进行赋能,通过赋能,企业还不好,大家就说是你的责任。这个有的时候压力很大,我们尽量能通过自己产业,通过自己产业的赋能,能对这个投资,包括退出这件事情能做的更有把握一些。我们可能不会追求上万倍或者上百倍的超额收益,但是我们比如说几倍的稳定的收益,我觉得可能是对于退出的一个目标的制定,可能更加贴合这种产业的实际。

高颖:伴随着创业者登珠峰的夏尔巴构,对于你们来说,珠峰是不是指上市呢?

邓暄:我们今年有三个IPO,我们内部常讲,夏尔巴既要把你安全送上珠峰,也要安全的撤下来,也就是退出,撤下来的才是英雄。下半年港股不断的跌,逼着我学习二级的逻辑,我和许多二级分析师交流,粗浅的理解,我觉得短期的泡沫无论是一级、二级,估值或者市值高低跟货币供应有很大的关系,在一级市场,前几年每家基金都有钱,有配置的压力,企业的投资机会供不应求估值就上来了。现在二级市场市值先下来了,然后再传导到一级,有一点周期的感受,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从业经历虽然没有那么长,但是也是经历过小的周期,我觉得越来越感觉出现倒挂的现象,也不足为奇,是阶段性的必然。

我们内部不会讨论很多投资阶段的问题,核心是怎么来应对估值倒挂这个现象的策略,刚刚几位嘉宾都提到过,就是看这个东西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的项目,好的企业,看基本面,聚焦在基本面就是我们的策略,一个项目贵,要看他是不是有成长性和高天花板,用时间来消化这个企业的高估值。好的企业,只有一个缺点就是贵,但是它可以和时间做朋友,几年之后它可能价值越来越高,一定会给投资人更好的回报。但是不好的企业可能除了价格便宜,其他全是缺点。

高颖:没错,包括您刚刚说到宏观环境的变化,整个行业周期的变化,其实跟我们现在看到的估值倒挂和泡沫都有一些关系,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修复。从宏观上,我们再来看生物医药整个大产业,有很多人认为我们现在的生物医药产业就像当初2000年的时候整个互联网行业是会迎来高速快速的放量的增长。那其实我个人是认为这个观点是对的,我也是期待未来生物医药整个产业迎来它的黄金发展期。

本文图片来自:采访供图 正版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