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CEO何小鹏:短期来看,科技型车企有太高毛利是错误的

来源:36氪
发布时间:2020-11-20
“长期来看,一个科技型的汽车企业应该有很高毛利”

借助智能化技术这张牌,小鹏汽车正快速向上探索品牌边界。

广州车展开幕首日,小鹏汽车推出轿跑车型小鹏P7鹏翼版,加入了百万超跑才配置的剪刀门,售价最高至40.99万元。“这是小鹏汽车第一次卖到40万元以上。”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在现场表示。

与蔚来、特斯拉高举高打的品牌策略不同,小鹏汽车第一款产品G3只卖15万元左右,既未追求极限动力性能,也未在一线城市核心地带广设线下店。但何小鹏仍然有底气,“我们内部有人觉得(P7鹏翼版)40万以上非常极客会买,我认为(销量)会不少,看明年数据。”

何小鹏的自信有基础,其2017年8月正式加入小鹏汽车,搭建自研体系,如今开始收获成果:自动泊车、全语音交互座舱、自动辅助驾驶XPliot已经交付,高速导航辅助驾驶NGP也收获不错口碑。特斯拉Model 3连番降价,被视为“新造车杀手”,但紧贴Model 3的小鹏P7不仅未覆没,月交付也超过了2000台。

这也驱使新造车其他成员蔚来、理想汽车等,在今年加码自研体系。蔚来由李斌亲自带队追赶研发进度,李想也招募了前伟世通全球首席架构师王凯出任CTO,推动智能化自研。

先把自研跑起来的何小鹏告诉36氪,这里面有很多硬工夫,“真正要做好,以我的经验,可能他们还有两到三年,很多的时间去做这个事情。”

面对越发紧迫的竞争格局,小鹏汽车也在加速硬件迭代。车展上,小鹏汽车宣布对下一代智能硬件平台进行4个能力的升级,

第一、控制域高度集成:XPU自动驾驶智能控制单元实现4合1,将行车和泊车的智能控制集成,使决策和执行更加高效,同时通过精简控制器、线束数量,减少系统重量,降低成本;

第二,算力提升:计算芯片从英伟达的Xavier的30TOPS升级为200+TOPS;

第三,高精度定位提升:RTK终端从4G升级为5G,高精地图除优化高速道路外,补充城市道路,采用“IMU+GNSS+RTK(5G)+高精地图(高速&城市)”的新定位方案,覆盖包括高楼、地下停车场等遮挡场景。

第四,感知融合能力提升:在量产车上搭载激光雷达,提升小鹏汽车识别横纵向位置精度、空间分辨率(超高分辨率<0.1°)的能力。

据何小鹏透露,明年小鹏汽车的量产车上就会搭载激光雷达。激光雷达的最大短板是成本高,也因此被特斯拉CEO马斯克痛斥”任何使用激光雷达的自动驾驶公司都注定失败”。但何小鹏在互联网和汽车行业多年的研发经验是,软件必须依赖底层的硬件,尤其是安全,“在最开始几年里,我们会把安全放在非常重的角度,宁愿我硬件冗余、软件冗余。”

在何小鹏的研发列表上,除了软件系统,未来还有一系列智能化相关的硬件。“软硬件是一个螺旋迭代的过程,现在我们解决的硬件核心还是集成、品质、安全,但是逐步我们开始创新,比如以自动驾驶为导向的电子电气、嵌入式大屏等硬件,以及智能音乐座舱方面的音响、控制器相关的创新。”

研发在持续投入,但市场体量的攀升可能并不同步,这也让何小鹏无意参与另外两家公司——蔚来和理想汽车之间的毛利润和费效比拼。前者第三季度整车毛利率14.5%,后者更甚,达到19.8%。

“从长期来看,一个科技型的汽车企业应该有很高毛利,但从短中期来看,有太高的毛利是错误的。”何小鹏向36氪直言,“行业里面更多是用一个成熟的体系去思考,我可以理解,但我要走我的特别道路。”

以下是36氪等媒体和何小鹏鹏访谈实录,略经摘编:

问:小鹏P7的鹏翼门版本你预期会占P7的销量多少?

何小鹏:说实话我们内部分歧很多。我最开始在车领域,是小学生,我在不断学习,我有一些判断错了,也有很多直觉是对的。比如我一直觉得高续航是卖得最多的,大家都认为低续航才卖得多,最后我完胜;我认为带自动驾驶的会卖得很多,他们认为不会那么多,我也完胜。从鹏翼门角度,我们的内部有两种,一种觉得40万以上可能非常极客会买,我认为也不少。我觉得等明年的交付数据大家会看到,我自己还是挺有信心。

问:从G3到P7到今天的鹏翼门,我们的产品形态变化和定位都比较大,小鹏对于未来的产品定义是什么样的路径?

何小鹏:我觉得我们有几个特点和其他车企不太一样。

第一个,我不太按照平台特性走,为什么这样说?我觉得平台的好处在于可规模、成本低、可复用,我们在部分的部件体系里面复用会做得很多,但是很容易就会因为平台要复用,导致创新的变化慢;

第二个,我们尽量不做小定位,小定位就是在一个时间段,有一群用户有这样一个需求,所以做出这样一款车,我们更愿意在科技、在智能、在创新上面尽量走出一条直线;

第三个,我们主力的销售价格在15—30万以内,这是我们一直说的事情,就是做中高端、做国潮。这样一群客户他们有购买力,且需要在这个购买力里面获得更好的功能、性能、能力的组合,这是小鹏去不断探索的。

问:小鹏是什么时候打算用激光雷达的?

何小鹏:我们明年出的车带激光雷达是肯定的,去年上半年就已经在做这一块研究,所以基本上都要往前回溯差不多2年的时间,才有可能把这个事情落地,尤其是要做大量的研发工作。

我们跟传统做L4自动驾驶或者无人驾驶的公司不太一样,他们是用激光雷达为核心画激光雷达的高精地图,我们不一样,我们是用视觉为核心,以视觉高精地图为核心。因为我们觉得从趋势来看,全球所有的路、交通灯、法规都是以人的眼睛等等角度来看一个世界去开车的,我们认为这是最有效率、最接近真人且最便宜的,且又能够加上激光雷达组合能够把安全做好的事情。

说实话,在最开始几年里,我们会把安全放在非常重的角度,宁愿我硬件冗余、软件冗余,也要把安全做好。

问:小鹏有不少自研成果在落地,蔚来、理想等公司也在投入自研,你觉得这个格局下,小鹏的壁垒是什么?

何小鹏:第一,我觉得大家的方向是趋同的,代表小鹏最早说了这个事情,现在大家全认同。但有很多的都是硬工夫,真正要做好,从有想法到组团队到能够研发,再到能够研发得好,我觉得以我的经验,可能他们还有两年到三年,需要很多的时间去做这个事情。因为全栈的逻辑会越做越深。

从小鹏的角度,我们是最早有这个想法,已经做出来,将来第一,我们会把它做好,第二我们会把技术做深度,第三,我们会把这个技术带到全球去,全球化的思考逻辑和中国化的思考逻辑,还是有很大的差别。我相信我们在智能化上会引领中国所有汽车企业。

在最开始很多人都说智能汽车不用自研,靠集成。智能汽车核心是在运营、OTA、服务、软件、迭代、数据的驱动,现在慢慢很多人开始来思考这个事情。我觉得有一部分车企会慢慢地行动,但是这个行动需要一个合适的基因,需要足够大的团队。我们在智能化的研发人员接近一千人,我相信绝大部分公司还停留在自研团队可能一百号人左右,所以我觉得他们还需要更多的时间追上。

问:你提到智能研发人员接近一千人,我记得以前是几百,这个是不是短时间内才有的?

何小鹏:没有。我们有智能座舱、有自动驾驶,帮助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相关的做智能化的硬件还有一些人,以及这些电子电气我们全部都会自己做,包括下一代的域控制器全部都是自己要研发,没有这一块的硬件的工程师,说白了,我们做软件也很难。

为什么我一直跟互联网圈的朋友们说,如果你们仅仅做一个软件我觉得很难,因为它需要底层有很多硬件的架构体系支持,而且硬件和软件结合在一起之后,又需要整车的很多硬件架构体系去结合,所以你会发现越做越深,越做越像一个车厂。我在2013年有想法,2014年去投这样一家企业的时候,我就很坚定地说,一定要做软硬一体,像苹果一样的东西,才有可能最终有效率和有壁垒,如果想用集成的方式是很难的。

:苹果是自己设计芯片的,小鹏有这个规划吗?

何小鹏:我们现在和英伟达合作得非常好,我相信将来在这上面会有我们的思考,如何能够把握好整个平衡度的问题。

问:能不能分享一下,管理研发性团队在组织架构上需要什么样的机制?理想汽车有CTO,你们需要这样一个角色吗?

何小鹏:目前我们没有需要一个CTO的角色,如果需要有人在战略、产品、技术上三种架构式的合体,我觉得有的话那就是我。

因为我们以前(UC浏览器时期)管研发团队就是两三千人的规模,整个UC当时4000人,阿里文娱1万人,我并不觉得管一个2000人的研发团队是一个挑战。我们把目标确定,把不同的中心和不同部门,甚至不同小组的岗位和边界确定好,然后用好的项目组织方式把它的业务能够拉起来,节奏能够拉齐,这一点我觉得非常好。

我觉得一家企业特别是一家科技创造的企业,可能拥有技术线的老大和专家,但是真正意义的CTO应该是产品、战略和技术的整合,才有可能做的完全不一样。否则为了技术而技术,会出现一些挑战,我觉得不同公司组织不一样。

问:很关心小鹏会不会在智能这一块向更硬件的领域投入?

何小鹏:我始终认为,软硬件是一个螺旋迭代的过程。现在我们解决硬件的核心还是解决集成、品质、安全,但是逐步你会发现我们开始创新,比如以自动驾驶为导向的电子电气、嵌入式大屏等硬件方面的创新,以智能音乐座舱方面的音响、控制器相关的创新。所以,后面我们很多的软件和服务的创新都围绕在跟硬件的大创新,先是小创新,到慢慢大创新,围绕这个环去做。

我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我在最开始2015年去招聘自动驾驶,2017年开始加大招聘,我都跟他们说,我说10年后自动辅助驾驶团队不是什么牛逼的团队,就在2030左右。因为10年前大数据团队、云计算团队都觉得牛逼,今天这个团队就是一个很基础的团队,一个大的公司里面的基础的技术部门,只是因为在那个年代你走得早,所以你觉得高精尖。

问:蔚来、特斯拉也会在2021年进入欧洲市场,我想问的是,2021年在中国市场、欧洲市场都是一个竞争的大年?

何小鹏:我觉得不是。2020、2021和2022年这3年都是元年的第一个阶段,更多的钱、更多的人、更多的研发和创新,应该是厚积薄发的阶段。包括我们走入到欧洲、走入到更多的国家和州,我们在当地要重走中国的很多基础道路,当地的组织建设、销售体系、售后体系、政策法规体系、产品调整。

问:国内竞争也比较激烈,为什么新势力一定要出去呢?

何小鹏:我认为今天的竞争或者今天的创业者定要思考一个问题,你想走得稳,又想走得快,是没有可能性。走得稳就是走得慢,因为以稳为先。今天的创业者,我想说的是,举2个例子,6年前的头条和字节人数大概只有今天的1/50,收入可能只有今天的1/70,这是我乱说,数据大概是这样,4年前的特斯拉只有今天销量人数的1/10。我想说的是,今天的创业跟全球化竞争,想走的稳的基础上再走得快没有现实。首先是跑得够快,其次在跑得够快中间努力能够稳、能够平衡,就是快跑中平衡,就是小鹏下一步关注的。

问:从最近大家的财报来看,现金储备基本上都有200亿人民币,但好像进入到拼毛利、拼费效的状态,小鹏在接下来的扩张有什么原则和策略?

何小鹏:从长期来看,一个科技型的汽车企业应该是有很高毛利的企业。从短中期来看,我实际上一直都认为,短期有太高的毛利是错误的。我走我的科技道路、走我的定位,我觉得行业里面更多是用一个成熟的体系去思考,我可以理解,但是我走我的特别的道路。

问:您说科技型汽车企业有很高的毛利,在您的规划当中,小鹏的毛利率上限最高会到多少?

何小鹏:等我们将来做到了跟你再说。

本文图片来自:企业官方 正版图库